地震、雪灾、洪涝灾害、地质滑坡、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以及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我们并不陌生。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2018年多地遭受洪涝灾害……灾害无情,它一次次的带着危险“扑面袭来”,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据统计,2017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有1.4亿人次受灾,2018年的受灾数据是1.3亿人次。有灾害就有应急救援,党中央十分重视应急管理机制的建设和完善。11月29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进行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要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是一项紧迫而又长期的任务
习近平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不断调整和完善,应对自然灾害和生产事故灾害能力不断提高,成功应对了一次又一次重大突发事件,有效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重大安全风险,创造了许多抢险救灾、应急管理的奇迹,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在实践中充分展现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展现了强大的优越性。在灾难来临时,应急管理部门能够迅速响应,统一调度,有力有序有效的开展救援,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灾害事故,应急管理能力也在一次次锤炼中强化提升,中国救援力量一次次收获世界的赞许。习近平强调:“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一个基本国情。同时,我国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易发多发,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任务。”基于基本国情和现实情况,我国各类自然灾害、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仍在多发,成熟完善的应急管理体制,更高水平的应急管理能力,是应对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的有效办法。2018年应急管理部的成立,整合了原来11个部门的13项应急救援职责以及5个国家指挥协调机构的职责;组建了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全国公安消防部队和武警森林部队20万官兵整体转制......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使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更加成熟完善,应急救援能力迎来质的飞跃,全面刷新事故灾害应急管理的格局。面对这项紧迫而又长期的任务,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边应急、边建设”,给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要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
习近平指出:“要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要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加强对危化品、矿山、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风险排查,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要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健全应急预案体系,落实各环节责任和措施。要实施精准治理,预警发布要精准,抢险救援要精准,恢复重建要精准,监管执法要精准。要坚持依法管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应急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系统梳理和修订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抓紧研究制定应急管理、自然灾害防治、应急救援组织、国家消防救援人员、危险化学品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工作。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社会共治,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加强公益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支持引导社区居民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不管什么领域,一个健全的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强大的应对和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常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些词语都在说明预防风险,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性。以防为主、预防第一,不管是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加强应急管理预案、提高应急管理的法治化水平还是坚持社会共治,目的都在从源头上预防,在灾害前化解安全风险,最大力度的防止灾害的发生。
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应急救援队伍。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国家综合性救援力量建设,采取与地方专业队伍、志愿者队伍相结合和建立共训共练、救援合作机制等方式,发挥好各方面力量作用。要强化应急救援队伍战斗力建设,抓紧补短板、强弱项,提高各类灾害事故救援能力。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打造尖刀和拳头力量,按照就近调配、快速行动、有序救援的原则建设区域应急救援中心。要加强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完善应急救援空域保障机制,发挥高铁优势构建力量快速输送系统。要加强队伍指挥机制建设,大力培养应急管理人才,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应急救援是应对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是应急救援工作的核心。2018年11月9日,习近平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并致训词,这是他首次为非军队单位致训词,可见他对应急管理工作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重视。应急管理部成立一年多来,不断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在组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同时,还组建了27支专业救援队、一批跨区域机动救援力量和7支国际救援队,打造了一批应急救援的“尖刀”和“拳头”力量。
要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
习近平指出:“要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应急管理科技自主创新,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要加大先进适用装备的配备力度,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提高突发事件响应和处置能力。要适应科技信息化发展大势,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提高监测预警能力、监管执法能力、辅助指挥决策能力、救援实战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科技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务大众,应急管理装备的科技创新,不仅仅能提高应急队伍的救援能力和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预测预警预防各类灾害风险,减轻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2017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就特别强调,“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综合分析风险因素,提高对风险因素的感知、预测、防范能力。”由此可见,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加强和创新应急管理装备的科技支撑,是我国建设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优化应急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的首要任务。
要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
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严格落实责任制。要建立健全重大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调查评估制度,对玩忽职守造成损失或重大社会影响的,依纪依法追究当事方的责任。要发挥好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根据职责分工承担各自责任,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确保责任链条无缝对接,形成整体合力。”发展,平安,责任重于泰山。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发展要前进,安全要保证。发展是硬道理,平安是硬责任。两者都做好,才是高水平。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担负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政治责任,更好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权益和生命财产安全,就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提升,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2018年全国自然灾害因灾死亡失踪人口、倒塌房屋数量和直接经济损失同比近5年来平均值分别下降60%、78%和34%,安全生产事故总量、较大事故、重特大事故同比实现“三个下降”。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我国不断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也离不开应急管理部门的辛勤努力和应急救援队伍全体指战员的无私奉献。习近平指出:“应急管理部门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都应急值守,随时可能面对极端情况和生死考验。应急救援队伍全体指战员要做到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成为党和人民信得过的力量。应急管理具有高负荷、高压力、高风险的特点,应急救援队伍奉献很多、牺牲很大,各方面要关心支持这支队伍,提升职业荣誉感和吸引力。”在一次次灾害事故中冲锋在前,一次次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英勇奋斗,一批批奋战在救援抢险第一线的应急救援队员是最可爱的人,他们是党和人民的“安全卫士”。敬之重之爱之,是我们对他们最大的回报。